一文了解羰基化合物的光譜區域特征
羰基吸收峰是在1900-1600cm-1區域出現強的C=O伸縮吸收譜帶,這個譜帶由于其位置的相對恒、強度高、受干擾小,已成為紅外光譜圖中最容易辨別的譜帶之一。此吸收峰最常出現在1755-1670cm-1,但不同類別的化合物 C=O 吸收峰也各不相同。
關于 C=O 化合物的紅外吸收規律在前面已敘述過,一般吸電子的誘導效應使 C=O 的吸收向高波移,共軛效應使其向低波移,環張力增加向高波數移,氫鍵一般向低波數移。下面我們將分類對各類羰基化合物進行討論。
1、 酮
一般飽和脂肪酮 C=O 伸縮振動在1725-1705cm-1,α、β-不飽和酮和芳香酮,由于共軛作用使吸收向低波數移,使之低于1700cm-1,但是由于空間效應使之共軛減弱時,吸收頻率下降不顯著。
中的甲酮基受鄰位兩個甲基的空間阻礙作用,使羰基與苯環不能共平面,共軛效應減弱,所以VC=O在1700cm-1。
羰基的α-碳上連有負性取代基時,由于-I 誘導效應的結果,吸收向高頻率移動。例如α-氯化酮比一般的酮要高出20cm-1。 在環酮類中VC=O將隨環中張力增大而波數增加。
2、醛
醛的C=O比酮的力常數大,故吸收位置較高,一般在1740-1720cm-1(s),但不易區別。但是-CHO中的C-H鍵的伸縮振動在2720-2820區域出現兩個強度相等的吸收峰,此峰比較特征,借以可用來區別是否有 -CHO存在。各種因素對醛中羰基吸收頻率的影響同酮相同。
3、羧酸
羧酸的最特征的吸收峰是: νO-H 和 VC=O
(1)νO-H
羧酸的νO-H 只有在氣相或極稀的非極性溶劑溶液中,才能看到游離的 O-H 伸縮振動吸收峰在 3550 cm-1 區域。但由于羧酸易形成氫鍵,所以一般液體及固體羧酸均以二締和體存在,使νO-H 向低波數移動,常在 3200-2500cm-1 區出現一寬而散的峰。這個峰通常在 2700-2500cm-1 出現一系列連續的小峰,羧酸的這一譜帶是它的特征峰,特別是與羧基的C=O伸縮振動吸收聯合考慮,特征性更強. 締合的醇, 酚在何處?
(2)nC=O
C=O的伸縮振動由于受氫鍵的影響,羧基中的C=O吸收向低波移。
例如: 單體 二締合體
RCOOH 1750-1770cm-1 1725-1700cm-1
CH2=CHCOOH 1720cm-1 1690cm-1
ArCOOH 1720cm-1 1680-1700cm-1
當羧基的α-氫為鹵素或其它吸電子基團取代后,使νC=O向高波移。
分子內氫鍵將羧基的νC=O波數降低程度比分子間氫鍵更甚.
(2)νC-O
羧酸的 νC-O 伸縮振動帶在 1250cm-1 附近,是一強峰,
(3) δO-H
羧酸的δO-H 出現在1400cm-1和920cm-1區域有兩個強而寬的吸收峰。
(4)羧酸鹽
當羧酸的酸性質子被不同的陽離子取代,生成羧 酸鹽時,就會產生羧酸的羧基消失的特征譜帶。
因為離子化產生的 R-COO -基團,使得羧酸基的 1710cm-1 附近的吸收帶就消失,代之出現的是 1580cm-1 和 1400cm-1 之間的兩個譜帶,這兩個帶對應于結構的反對稱和對稱的伸縮振動。
4、酯(νC=O H 和 νC-O-C)
酯和內酯有兩個由νC=O和νC-O伸縮引起的很強的特征吸收帶.
(1) νC=O
大多數飽和脂肪酸酯的強的νC=O伸縮振動發生在比酮的正常頻率為高的1740cm-1處(甲酸甲酯除外,在1725-1720cm-1)。
C=C-COOR或ArCOOR的νC=O吸收,由于共軛作用移向低波數,在1730-1715cm-1。
注意:O=C-O-C=C-或RCOOAr結構的νC=O吸收,則移向高波區。α-鹵代羧酸酯的νC=O吸收頻率也升高,如:三氯乙酸酯在1770cm-1。六元環狀內酯羰基吸收與正常酯的相同,當環變小時,其吸收位置將移向高波區。
(2) νC-O-C
酯的νC-O-C 伸縮振動吸收帶在1330-1030區域有兩個吸收帶,其一是νasC-O在1300-1000cm-1,此帶有吸收強度大和較寬的特征,用處較大。另一個是νsC-O在1140-1030cm-1,此帶吸收強度小,參考價值不大,但是內酯此帶吸收強度較大。(其中1250-1230cm-1 處的寬而強的譜帶是乙酸烷基酯的特征吸收帶。)
5、 酸酐
(1)n C=O
酸酐的C=O伸縮振動在1860-1800cm-1和1800-1750cm-1出現兩個強的吸收峰,前者是反對稱伸縮振動,后者是對稱伸縮振動。這兩個峰相距約60cm-1,開鏈酸酐高波數峰稍強于低波數峰,而環狀酸酐則高波數峰弱于低波數峰,以此可區別這兩類酸酐。
共軛的酸酐則使羰基吸收向低波數移,在靠近1775cm-1和1720cm-1處出現吸收。
環狀酸酐中,隨著環的張力變大,吸收峰向高波移動。例如:
五元酸酐 VC=O 1871cm-1 1793cm-1
六元酸酐 VC=O 1822cm-1 1780cm-1
(2) n C-O-C
酸酐的C-O伸縮振動產生強的吸收峰,開鏈的在1180-1045cm-1,而環狀酸酐在1310-1200cm-1,利用此峰也可以區別這兩種酸酐。
6、 酰胺: 兼有胺和羰基化合物的特點.
酰胺的主要特征峰有三個,即νC=O伸縮振動(稱為酰胺I帶);νN-H伸縮振動及δN-H彎曲振動(稱為酰胺II帶),酰胺還有C-N吸收帶(酰胺III帶),
(1)νN-H
在稀溶液中,伯酰胺出現兩個中等強度的峰,分別在3500cm-1和3400cm-1附近,相應于N-H的反對稱伸縮振動。在濃溶液和固體中由于有氫鍵發生,將移向3350-3180cm-1低頻區。隨著二締和和三締和體的存在將在此區域出現多重峰。仲酰胺在很稀溶液中,在3460-3420cm-1處只出現一個譜帶,濃溶液中或固體中締和體出現在3330cm-1,在3110-3060出現一個弱吸收帶,是δN-H(1550cm-1)的倍頻峰。叔酰胺由于N上沒有H而沒此吸收帶,因此利用此吸收帶可以識別伯、仲、叔酰胺。
(3)δN-H彎曲振動(酰胺II帶)
伯酰胺在νC=O 吸收區較低一些的地方出現尖峰,其強度相當于νC=O 峰的1/3-1/2。游離態在1600cm-1處,締合態在1650-1620處, 易被I帶覆蓋.仲酰胺游離態在1550-1510處;締和體在1570-1515處, I帶和II帶能夠分開. 利用此特點區分伯,仲酰胺. 叔酰胺和內酰胺沒有此吸收帶。注意:內酰胺含有N-H鍵也不含有δ N-H譜帶。
(4)酰胺還有C-N吸收帶(酰胺III帶),它們的吸收位置如下:
伯酰胺 1420-1400cm-1(中);仲酰胺 1305-1200cm-1(中)
叔酰胺 700-620cm-1(中)
-
項目成果
-
技術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