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病理生理及臨床表現
病理生理
可引起腦實質廣泛病變,以大腦皮質、腦干及基底核的病變最為明顯;腦橋、小腦和延髓次之,脊髓病變最輕。其基本病變為:①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可見腦膜與腦實質小血管擴張、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圍套式細胞浸潤;②神經細胞變性壞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篩狀軟化灶;③局部膠質細胞增生,形成膠質小結。部分患者腦水腫嚴重,顱內壓升高或進一步導致腦疝。
鏡下主要表現為變質性炎,包括以下改變:
(1) 神經細胞變性壞死:若在變性壞死的神經細胞周圍有增生的少突膠質細圍繞時,稱神經細胞衛星現象;若小膠質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侵入變性壞死的神經細胞內,則稱為噬神經細胞現象。
(2) 軟化灶形成:神經組織發生局灶性壞死液化、形成質地疏松、染色較淡的篩網狀病灶,稱為篩狀軟化灶。
(3) 腦血管改變 :血管擴張充血,管周間隙增寬,常伴有淋巴細胞為主的炎細胞圍繞血管呈袖套狀浸潤。
(4)膠質細胞增生:增生的小膠質細胞若聚集成群而形成結節,稱膠質細胞結節。肉眼見腦膜血管擴張充血,腦實質充血、水腫,嚴重者可見點狀出血和粟粒大小的軟化灶。
本病早期有高熱,全身不適等癥狀,系由病毒血癥所致。由于腦實質炎性損害和神經細胞廣泛變性、壞死,病人出現嗜睡、昏迷。當腦內運動神經細胞受損嚴重時,可出現肌張力增強,腱反射亢進,抽搐、痙攣等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表現。橋腦和延髓的運動神經細胞受損嚴重時,出現延髓性麻痹,病人吞咽困難,甚至發生呼吸、循環衰竭。由于腦實質血管高度擴張充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發生腦水腫,顱內壓升高,出現頭痛、嘔吐。嚴重的顱內壓增高可引起腦疝(brain hernia)常見的有小腦扁桃體疝和海馬溝回疝。小腦扁桃體疝時,由于延髓的呼吸和心血管中樞受擠壓,可引起呼吸,循環衰竭,甚至死亡。由于腦膜有輕度的炎癥反應,臨床上也可出現腦膜刺激癥狀。
臨床表現
一 多發群體
人類普遍易感,成人多數呈隱性感染。發病多見于10歲以下兒童,以3~6歲兒童發病率最高。據不同報道,發病與隱性感染的比例為1:25-1000。近年來由于兒童和青少年廣泛接種乙腦疫苗,故成人和老人發病相對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較女性多。約在病后一周可出現中和抗體,它有抗病能力,并可持續存在4年或更久,故二次發病者罕見。
二 疾病癥狀
潛伏期5~15天。大多數患者癥狀較輕或呈無癥狀的隱性感染,僅少數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表現為高熱、意識障礙、驚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個階段。
(一)初期:起病急,體溫急劇上升至39~40℃,伴頭痛、惡心和嘔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頸項輕度強直,病程1~3天。
(二)極期:體溫持續上升,可達40℃以上。初期癥狀逐漸加重,意識明顯障礙,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續時間越長,病情越嚴重。神志不清最早可發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見于3~8日。重癥患者可出現全身抽搐、強直性痙攣或強直性癱瘓,少數也可軟癱。嚴重患者可因腦實質(尤其是腦干)病變、缺氧、腦水腫及顱內高壓、腦疝、低血鈉性腦病等病變而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表現為呼吸節律不規則、雙吸氣、嘆息樣呼吸、呼吸暫停、潮式呼吸和下頜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體檢可發現腦膜刺激征,瞳孔對光反應遲鈍、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睪反射消失,深反射亢進,病理性錐體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陽性。
(三)恢復期:極期過后體溫逐漸下降,精神、神經系統癥狀逐日好轉。重癥病人仍可留在神志遲鈍、癡呆、失語、吞咽困難、顏面癱瘓、四肢強直性痙攣或扭轉痙攣等,少數病人也可有軟癱。經過積極治療大多數癥狀可在半年內恢復。
(四)后遺癥期:少數重癥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經癥狀,稱為后遺癥,主要有意識障礙,癡呆,失語,及肢體癱瘓,癲癇等。如予積極治療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癲癇后遺癥可持續終生。
三 疾病危害
多數病人經治療后痊愈。少數病例因腦組織病變較重而恢復較慢,有的不能恢復而留有癡呆,語言障礙,肢體癱瘓等后遺癥。病變嚴重者,有時可因中樞性呼吸及/或循環衰竭、或并發小葉性肺炎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