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揭秘向日葵卵細胞孤雌生殖現象
4月3日,《自然》刊發了一項突破性研究:由我國科學家呂建、梁大偉帶領的團隊首次在向日葵中,揭示了單倍體卵細胞孤雌生殖現象。這項歷時9年的研究,不僅改寫了植物生殖發育理論,更可能為提升全球向日葵育種效率提供技術支撐。
偶然發現背后的九年探索:從“花粉過敏”到顛覆認知
“這完全是個意外。”論文第一作者、先正達集團北京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梁大偉和論文通訊作者、第一作者、先正達集團北京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呂建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回憶道。2016年,團隊最初試圖用脂肪酸類化合物處理向日葵花粉和玉米花粉誘導向日葵遠緣雜交,卻在對照實驗中發現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向日葵未經授粉竟結出種子。這個“異常信號”讓團隊警覺——傳統雙受精理論無法解釋這一現象。
為驗證猜想,團隊展開了一場“自我否定”的科研馬拉松。他們嘗試用菠菜、水稻甚至滅活花粉處理花朵,最終通過嚴格隔絕授粉的實驗設計證實:部分向日葵品系具備“卵細胞自主發育成單倍體種子”的能力。“我們套袋隔離了上千朵花,每天凌晨五點趕在開花前人工去雄,花粉過敏到需要全副武裝。”呂建指著實驗室照片中的防護裝備苦笑。
經過全球多地重復試驗和顯微胚胎學驗證,團隊篩選出10個具有穩定孤雌生殖能力的向日葵自交系。數據顯示,這些品系在無授粉條件下可以誘導產生單倍體種子,且經染色體加倍后可育。這項發現為發育生物學開辟了新研究方向。
填補發育生物學百年空白
“這可能是植物應對雙受精失敗的進化‘備胎方案’。”呂建解釋道。傳統理論認為,被子植物必須通過精卵結合(形成胚胎)和精細胞與中央細胞結合(形成胚乳)完成繁殖。該研究首次證實,在特定遺傳背景下,向日葵卵細胞可繞過受精直接啟動胚胎發育,且無須胚乳支持(實驗中未觀察到胚乳自主發育)——這一發現突破了學界對植物生殖的認知框架。
團隊通過表型篩選而非基因編輯手段,在常規育種材料中發現天然孤雌生殖特性。“自然界可能蘊藏著更多未被識別的生殖策略。”先正達種子研發技術負責人Rachel Egger點評道,“這項研究為無融合生殖(克隆種子)技術開發提供了天然模型。”
《自然》評審人高度評價其科學價值:“這是單倍體技術領域近十年來最具原創性的發現,為解析植物生殖‘開關’機制提供了關鍵材料。”此前,《自然》僅發表過3篇單倍體技術相關論文,且集中于玉米、小麥等主糧作物。作為全球第四大油料作物(2024年種植面積2400萬公頃),向日葵的首個孤雌生殖模型,其理論突破更具產業指向性。
雙單倍體技術引領育種革命
“傳統向日葵育種需5—6年,而我們的技術有望縮短至3年。”先正達集團性狀技術總監Tim Kelliher算了一筆效率賬。傳統雜交育種需經多代自交純合,而孤雌生殖產生的雙單倍體(DH)植株可實現“一步純合”,直接固定優良性狀。團隊已構建完整技術鏈條:從誘導單倍體種子、優化萌發技術到染色體加倍方案,初步實現DH植株規模化生產。
這項突破對種業競爭格局影響深遠。目前全球向日葵油市場規模達405.9億美元,且需求持續增長。DH技術可加速抗病、耐旱品種選育,據測算可使品種更新周期縮短40%,幫助種植者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先正達已就關鍵技術提交專利申請,計劃2025年啟動全球PCT布局。
“真正的挑戰在于技術普適性。”呂建坦言,“當前僅10個品系表現穩定,不同品種誘導率差異達20倍。”團隊下一步將聯合全球育種網絡,攻關向日葵雙單倍體技術。梁大偉展望道:“若能定位關鍵基因,我們可能設計出適應不同作物的‘生殖開關’,這將是育種技術的范式革命。”
從溫室里的意外發現,到登上頂級學術殿堂,這項研究印證了基礎科學對產業變革的源頭價值。正如呂建在采訪中所言:“科學需要忍受‘無用之美’的寂寞,但產業終將回報那些堅持追問自然奧秘的人。”在糧食安全挑戰加劇的今天,這場向日葵生殖機制的揭秘,或許正孕育著一場靜默的綠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