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電芯雙電層理論
雙電層理論可用以解釋膠體中帶電離子的分布情形,以及粒子表面所產生的電位問題。19 世紀Helmholtz 提出平行電容器模型以描述雙電層結構,簡單的假設粒子帶負電,且表面如同電容器中的電極,溶液中帶正電的反離子因異電荷相吸而吸附在粒子表面。然而這個理論卻忽略了帶電離子會因熱運動產生擴散行為。
因此,在20世紀初Gouy與Chapman 提出擴散雙電層模型,在溶液中的反離子會因靜電作用吸附于帶電粒子表面,同時受熱運動影響而在粒子周圍擴散。因此,反離子在溶液中的分布濃度將隨粒子表面的距離增加而下降。1924 年,史特恩(Stern)將平行電容器與擴散雙電層兩種模型加以結合,以描述雙電層結構。Stern認為反離子會在粒子表面形成緊密的吸附層,亦稱Stern layer,隨著與粒子表面距離增加,粒子的電位會呈現(xiàn)線性下降,同時Stern layer外亦有擴散層的存在,并且粒子于擴散層中的電位會隨距離增加而指數下降。
下圖為Stern雙電層模型,zeta電位(ξ,Zeta potential)為雙電層模型中極重要的參數,實際測量時并無法直接測得粒子的表面電位,但可由聲波法或是電泳法計算出粒子的zeta電位。雙電層模型中Stern 層與擴散層間的剪切平面上存在zeta電位。
zeta電位與膠體的分散穩(wěn)定性有密切的關系,當zeta電位愈大時,膠體粒子表面上的靜電荷愈多,當粒子于水溶液中的zeta電位達到±25~30mV 以上時,膠體有足夠的靜電排斥力克服粒子間的范德華力以維持膠體穩(wěn)定性。